綠色發展是鋼企轉型升級必由之路
2013-11-20 15:33:31 來源:
綠色發展是鋼企轉型升級必由之路
近年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環境保護形勢日趨嚴峻,特別是與公眾健康密切相關的大氣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問題日益凸顯。在資源和能源日益匱乏、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今天,不再重復發達國家已經走過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工業化老路,走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新型工業化道路,已經成為中國鋼鐵工業的發展共識,“綠色鋼鐵”正在成為越來越多的鋼鐵企業的自覺行動。
目前,資源緊缺、環境容量和成本上升的壓力,已經形成了鋼鐵企業綠色轉型的倒逼機制。低碳環保、綠色發展,不僅是鋼鐵企業履行社會公民責任的“道德底線”,實現合規經營的“法律紅線”,更是鋼鐵企業未來能否在社會安身立命的“生命線”。因此,積極適應環境的變化,選擇以低成本、低消耗、低排放和資源高效循環利用為主要特征的綠色發展道路,是建設生態文明的本質要求,是鋼鐵企業轉型升級的當務之急,更是企業再造競爭新優勢、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的戰略選擇。“綠色鋼鐵”不但是世界與中國鋼鐵產業實現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更是當前微利時代中國鋼鐵企業生存與發展的必然選擇。我們要將發展“綠色鋼鐵”作為鋼鐵行業由成長期向成熟期過渡的自覺行動,在綠色發展中實現企業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的共贏,推進工業文明與生態文明的協調發展。
鋼企已經到了必須實施綠色轉型的發展階段
實施綠色轉型,是現階段和未來中國經濟社會要實現持續健康發展對鋼鐵工業提出的根本要求。
*,“綠色鋼鐵”是支撐工業文明與生態文明協調發展的必然要求。當前,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持續深入,發展中國家一方面要加速工業文明進程,消耗大量資源;另一方面,要不斷適應自然環境的變化,注重生態文明建設。所以,實現工業文明與生態文明的協調發展,對于還沒有完成工業化進程的中國來說,是一個全新的課題;對于正在由成長期向成熟期過渡的中國鋼鐵工業來說,將要付出巨大的代價。
建設生態文明,中國鋼鐵工業首當其沖。我國鋼鐵能源消耗約占全國工業總能耗的15%,廢水和固體廢棄物排放量分別占工業排放總量的14%和17%。要實現生態文明,鋼鐵工業必須跳出工業文明過程中對傳統粗放發展模式的“思想依賴”和“路徑依賴”,開辟一條清潔生產、低碳制造、綠色發展的工業文明新路徑,以盡可能低的資源消耗和環境代價,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
第二,“綠色鋼鐵”是中國鋼鐵產業實現可持續健康發展的必由之路。歐洲和美國、日本、韓國等世界發達經濟體的發展歷程表明,當一個國家的鋼鐵工業由產量高速增長的成長期步入平穩發展的成熟期后,節能環保、綠色轉型,將成為鋼鐵產業政策的基本取向和企業發展的主要方向。
回顧新中國鋼鐵工業64年的發展歷程,鋼鐵作為重要的基礎原材料工業,在支撐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無可替代、不可低估的重要作用。從幾乎“一無所有”到98%以上的產品實現國產化,這足以說明,我國不僅是鋼鐵大國,而且鋼鐵強國的地位也在逐步顯現。但是,在國民經濟快速增長的強勁拉動下,我國鋼鐵工業在特定歷史階段形成的“以速度為中心、先污染后治理”的粗放型發展模式,在環保方面形成的“歷史欠賬”,給生態環境帶來了沉重壓力。自然環境的承載能力是有限的,人民群眾對環境質量的“容忍度”更是有限的。化解產能過剩矛盾,減輕環境污染,成為當前中國鋼鐵企業必須共同面對、加快解決的核心問題。實現綠色發展作為鋼鐵企業轉型升級的首要之義,是我們“必須要做、必須早做而且一定要做好”的現實選擇。
第三,國有企業應成為發展“綠色鋼鐵”的引領者和主力軍。環境責任是每一個企業作為社會公民應當履行的首要責任,尤其是國有企業,必須成為鋼鐵產業節能減排、綠色發展的引領者和示范者。國有企業的特殊政治屬性要求我們帶頭貫徹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國家經濟戰略部署,成為國家發揮宏觀調控作用的“微觀抓手”。在節能環保已經成為制約鋼鐵行業可持續發展的突出問題和主要障礙的重要歷史階段,國有大中型鋼鐵企業應當徹底摒棄傳統的粗放型發展方式,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率先實現綠色轉型,努力建設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的生態文明企業,成為推動綠色發展的“領頭羊”和“排頭兵”,以綠色發展推動企業轉型升級,促進國家產業結構調整。
“綠色鋼鐵”將為鋼企再造競爭優勢帶來新的機遇
在鋼鐵企業普遍面臨“轉型陣痛”的困難時期,我們應當清醒地認識到,當前鋼鐵企業不僅面臨著綠色轉型的良好政策環境,而且綠色轉型將為鋼鐵企業再造競爭優勢、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帶來新的發展機遇。一方面,黨的十八大強調“生態文明”的*理念,將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提升到新的戰略高度。新一屆政府加大節能環保監管*力度的政策取向,將為鋼鐵企業加速綠色轉型形成強有力的倒逼機制。另一方面,鋼鐵工藝技術進步,為鋼鐵企業進一步降低能耗、減少排放、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提供了有利條件。鋼鐵企業完全有能力、有條件依托宏觀政策支持,充分挖掘“內部金礦”,開拓資源高效循環利用的渠道,把鋼鐵產業鏈的一些傳統劣勢轉化為新的競爭優勢。
*,政府進一步強化公共服務和管理職能,規范和提升能耗排放標準,將為鋼鐵企業創造公平、公開、公正的市場環境。我們一直寄希望于國家通過“統一規范行業標準”(包括能耗、環保、質量標準),利用市場化的手段來化解產能過剩矛盾和改善環境染污問題,而不是簡單地以鋼廠規模和爐容設備大小來衡量其先進與否,更不是以企業經濟體制的差異來決定其去留。用能耗、環保、質量標準這一把“尺子”,作為衡量所有企業的唯一尺度,作為鋼鐵企業準入和存在的主要依據,通過統一“標準”、定好“規則”、當好“裁判”,維護企業參與市場競爭的公平性。從各方面的信息看,政府正在加快轉變職能,取消和下放若干行政審批權限,加強環境監管領域的配套制度建設和*能力建設,有效地改變過去形成的“守法成本高、違法成本低”的狀況。這將進一步激發企業的活力,促進市場競爭。
第二,政府通過強化能耗環保監管而形成的倒逼機制,將有利于推動鋼鐵企業在公平的市場競爭中實現低成本綠色轉型。企業向自然環境排放污染物,其實就是將本應該由自己承擔的污染治理成本轉嫁給了整個社會,形成了負的“外部性”。如果這種負的“外部性”不能通過國家制度安排被企業有效地內部化,企業減少排放的意愿就會降低,甚至毫不節制地擴大污染排放。
由于管理體制、成長歷史等種種原因,節能環保投入不均導致的成本差異已經成為影響企業競爭力的重要因素之一。據專家分析,按照目前的國家產業政策和排放標準,噸鋼環保固定資產投資應不低于100元,每生產1噸鋼的環保設施運行成本應為100元以上。據不完全測算,2012年,我國鋼鐵行業的環保設施平均噸鋼運行成本約為55元,企業間噸鋼環保運行成本的*大差距達到100元。這一差距直接體現在*終產品的成本競爭力上。能耗環保標準的提升和統一規范,一方面將增加不達標企業的違法、違規成本,縮小企業在節能環保方面形成的成本差異;另一方面將有利于保護節能環保水平標準高的企業積極性,在綠色發展上形成良性循環。
當前,國家正在以實施大氣污染治理行動為契機,進一步加大包括鋼鐵產業在內的環保監管和*力度,根據企業能耗、排放情況,落實嚴格的差別化電價、水價等相關調控政策,形成鐵腕的節能環保倒逼機制,增加污染企業的環保違法成本,促使環保不達標的鋼鐵產能徹底退出市場。在強化倒逼機制的同時,為了更好地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國務院在近期下發的一系列文件、規定中,還提出要在財政補貼、稅收減免、會計處理、碳排放權交易等方面出臺或完善政策支持措施,以保護鋼鐵企業進一步加大節能環保投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激發企業實現低成本綠色發展的內生動力。
第三,綠色發展將為鋼鐵企業降本增效和延伸產業鏈開辟新的路徑。鋼鐵工業是典型的資源密集型產業。鋼鐵產品的原燃料成本占總成本的85%以上,是影響鋼鐵生產成本競爭力的*主要因素。發展“綠色鋼鐵”,一方面,鋼鐵企業可以依靠技術創新,提高冶金過程資源的利用效率,通過減少資源能源消耗,降低鋼鐵企業的生產成本;另一方面,鋼鐵企業可以進一步強化冶金過程“三廢”資源的綜合循環利用,由被動投入轉向主動經營、創造價值,充分發揮鋼鐵產業鏈的優勢,培育節能環保產業,形成新的效益增長點。
綠色制造、綠色產品、綠色產業將成為鋼企綠色轉型的主要方向
作為歷史包袱較重的傳統資源型企業,近5年,河北鋼鐵集團以節能減排為主線,在綠色發展方面進行了不懈努力和有益探索。2008年6月組建伊始,我們就在鋼鐵行業率先提出建設“科學發展示范企業”,實施“綠色引領”戰略。5年來,我們累計投入100多億元,實施了160多項節能減排技術改造,對廠區環境進行大規模的綜合整治,徹底改變了鋼鐵企業“傻大黑粗”和“高污染高排放”的傳統形象,創造了世界一流的節能環保指標,實現了環境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的協調發展,提升了企業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主要鋼鐵企業被譽為“世界*清潔的鋼廠”,被國務院確定為創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企業”試點單位,被工信部樹立為“鋼廠與城市協調發展的典范”。
5年的實踐,取得的成效只是初步的,但這種有益探索給我們帶來的啟示非常深刻。綠色發展帶來的不僅僅是廠區面貌、企業形象的根本變化,而且是發展理念的全面更新和發展方式的徹底轉型。率先實現綠色發展,為我們適應資源環境等外部條件的深刻變化、在更高的起點上加快轉型升級爭取了主動,贏得了新的發展空間。隨著國家政策條件的變化,我們5年來的巨大投入和付出,正在轉換為實實在在的效益,收獲綠色轉型帶來的各種“紅利”。
當前,中國鋼鐵工業發展正處在從成長期向成熟期轉換的深度調整階段,節能環保、綠色發展的水平很不平衡。基于對我國現階段鋼鐵工業基本特征的認識和河北鋼鐵集團的初步實踐,建議鋼鐵企業重點圍繞拓展鋼鐵企業“產品制造、能源轉換、廢棄物消納處理”三大功能,推動企業綠色發展。
*,堅持“綠色制造”,將鋼鐵生產流程打造成為低成本、低排放、高效率、高效益的循環經濟產業鏈。綠色制造是一種綜合考慮環境影響和資源效益的現代制造模式,要求突破“污染末端治理”的傳統認識誤區,提高資源與能源利用效率,實現環境污染*小化和資源能源利用效率*大化。
當前,在高產量、高成本、低需求、利潤大幅下滑的巨大壓力下,降本增效無疑是我國鋼企“過冬”的首要任務。依靠技術與管理創新,建立“低成本、高效率”的生產運行方式,仍然是企業實現降本增效的重要基礎。
一是實現低品位礦的高效開采和高效利用,建設“經濟適用型”鋼鐵廠。結合我國國情,應積極研究和推廣應用“低品位鐵礦石資源綜合開采”技術;進一步鞏固和提高大型高爐冶煉技術成熟度,逐步用“經濟料”取代“精料”,在經濟性和穩定性之間尋求*佳平衡,優化原料結構,減輕對高品位精料的依賴,實現資源利用效率*大化。在這方面,我們可以學習借鑒韓國浦項的“低成本制造”理念,他們“用低價原料生產高質量產品”的成功經驗為國內鋼企開辟低成本、高效率生產新路徑提供了重要啟示。
二是以降低CO2排放為重點,加強低碳生產技術的創新研究和推廣應用。浦項在前幾年就制定了低碳煉鐵FINEX技術、全氫高爐煉鐵技術、碳捕獲與分離技術和利用廢氣熱能發電技術等3條技術路線,指導低碳鋼鐵工藝技術的中長期技術研發項目。國內一些企業在這方面也進行了初步探索。我們應加強與國內外科研院所、*企業的戰略合作,加強基礎性、前瞻性和應用性研究,在低碳冶煉技術這一共性問題上形成合力,有所突破。
同時,我們在加強長流程工藝創新的同時,還應借鑒美國紐柯鋼鐵公司的成功經驗,積極適應未來發展趨勢,加強以廢鋼循環利用為主線的短流程鋼鐵工藝技術創新研究,做好技術儲備。
三是以廢氣熱能發電和廢水廢渣綜合處理為重點,提高資源能源特別是二次能源的循環利用水平。隨著鋼鐵工藝技術創新步伐的加快,鋼鐵“三廢”綜合利用技術也日益成熟,尤其是利用廢氣余熱余能發電技術、污水處理技術實現了重大突破,正在得到全面普及應用,并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以廢氣熱能發電為例,目前,河北鋼鐵集團的自發電比例接近60%,其中邯鋼新區的自發電比例達到85%以上,負能煉鋼水平成為行業*。據測算,鋼鐵企業每減少外購1千瓦時電,就可減少0.350千克標煤消耗,減少0.872千克二氧化碳、0.0263千克二氧化硫、0.0131千克氮氧化物、0.238千克碳粉塵排放。按噸鋼平均耗電450千瓦時、全年產鋼7億噸計算,鋼鐵行業的自發電比例每提高1個百分點,可減少外購電31.5億千瓦時,相應減少標煤消耗77.18萬噸,減少192.28萬噸二氧化碳、5.8萬噸二氧化硫、2.89萬噸氮氧化物、52.48萬噸碳粉塵排放。
信息化技術的廣泛應用,促進了冶金過程能源集中化、網絡化管理,也為提高企業能源高效循環利用水平創造了條件。在這方面,河北鋼鐵集團正在進行努力探索,已經完成了所有鋼鐵廠能源管控中心建設,實現了能源實時管控到每個工序點和單位產品,為*終實現“生產零購電、原水零采集、廢水零排放、煤氣零放散”的“四個零”目標奠定了良好基礎。
第二,創造“綠色產品”,以*終產品的提檔升級帶動下游用鋼產業的綠色轉型。鋼鐵企業創造“綠色產品”,就是賦予鋼鐵產品生態屬性,主動適應鋼材品種減量化與可持續的未來發展趨勢,大力推進技術創新,加快產品檔次升級,向社會貢獻更多具有“高強、長壽、耐蝕、輕量化”的鋼材產品,為下游用鋼行業降低能耗、減少排放創造條件。比如,河北鋼鐵集團在國內率先全面停止生產Ⅱ級鋼筋,積極推廣使用高強抗震鋼筋;河北鋼鐵集團邯鋼成為國內首批量產0.8設計系數X80管線鋼企業;寶鋼用鋼制易拉罐取代鋁材、開發第三代汽車鋼等案例,成為創造“綠色產品”、促進社會節約用鋼的典型代表。
第三,發展“綠色產業”,實現資源能源在鋼廠內部以及鋼廠與城市間的“雙重循環”。綠色產業不僅僅是指狹義的節能環保產業,重點是指廣義的“大鋼鐵產業”。綠色產業要求不但要在企業內部實現冶金過程資源能源綜合利用的“小循環”,更要在社會和行業之間實現社會廢舊資源消納吸收的“大循環”。
一是圍繞鋼鐵主業平臺存量資源,發展符合時代要求的節能環保產業,推廣冶金渣、煤氣、污水等“三廢”的資源化綜合利用。比如,河北鋼鐵集團唐鋼公司與美國考伯斯合資建設焦爐煤氣制甲醇項目,與美國哈斯科合資建設鋼渣處理項目,與法國威立雅合資建設污水處理項目,均提高了資源綜合化利用水平。
二是依托鋼鐵產業鏈狹長優勢,積極開展社會廢棄物的消納處理。重點推進城市污水處理和中水利用,進一步研究廢舊塑料、廢舊輪胎等社會資源在高爐或者焦爐中的噴吹應用,促進社會廢舊資源的綠色化利用。目前,重鋼垃圾焚燒發電技術已成為國家標準,成為國內*大垃圾焚燒發電集團;河北鋼鐵集團唐鋼已大量處理城市污水,在國內率先實現新水的“零消耗”,促進了社會廢舊資源與鋼鐵其他企業間的循環利用。
文章搜集整理:唐山金泉冶金能源新技術開發有限公司總工室
文章推薦:北方爐窯協會